经方家 经方 本草 首拼 医话|讲稿 条辩 中成药 病类 典籍 经典时方 方症 自我诊断 经方问答 公众号文

经方现代剂量的再思考

出自当代郝万山相关的经方为《

  关于中医经方的现代剂量问题,业 界已做过大量扎实、细致的研究。这些 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先通过各种考证找出 汉代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之间的换算关 系,再根据每剂经方分服的情况折算现 代剂量。但是在当下流行的众多中医书 籍及不少中医师的实践中,常常是简单 地以一种固定的量比关系折算现代剂 量。为此本文拟从梳理汉今度量衡的换 算关系和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分服 情况入手,进一步对经方的现代剂量进 行系统思考与研究。

经方现代剂量研究的简要归纳

  通常中医业界和学界对于经方现代剂量的研究大体如下。

  通过考证研究得出汉代度量衡和现代度量衡的换算关系

  首先是通过梳理史籍资料如《汉书· 律历志》等确定出汉代度、量、衡各自的 进位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①重量:1200 粒黍米为12铢,2个12铢为1两(即24铢 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 1石(即1石=4钧=120斤、1斤=16两、 1 两=24 铢)。

  ②容量:1200 粒黍米为 1 龠,2龠为1合,10合为1升,10升为1斗, 10 斗为 1 斛(即 1 斛=10 斗=100 升= 1000合=2000龠)。

  ③长度:1粒黍米的 宽度为1分,10分为1寸,10寸为1尺,10 尺为1丈,10丈为1引(即1引=10丈= 100尺=1000寸=10000分)。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确定汉代度 量衡和现代度量衡的换算关系。①重 量:国家博物馆里的汉代一斤的铜权重 250克,由此得出汉代1斤=250克、汉代 半斤=125 克、汉代 1 两=15.625 克、汉 代1铢=0.651克。②容量:国家博物馆 里的汉代铜合容量为20毫升,由此得出 汉代 1 合=20 毫升、汉代 1 升=200 毫 升、汉代1斗=2000毫升。③长度:国家 博物馆里的汉代铜尺长度为23.1厘米, 由此得出汉代1尺=23.1厘米、汉代1寸 =2.31厘米、汉代1分=0.231厘米。

  通过推算研究得出经方剂量和现代 剂量的折算关系

  这个研究主要考虑了经方的分服和 两个时代药剂煎煮方式方法的变化。

  经方的分服

  经方的方后注通常会说明各方的服 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其中一个重要信息 就是这一剂药分几次服。有的药一剂煎 出来一次服,如桂枝甘草汤要“顿服”、十 枣汤要“日一服”;有的分两次服,如茯苓 四逆汤要“日二服”、芍药甘草汤要“分温 再服”;有的分三次服,如桂枝加葛根汤 要“煮取三升”“温服一升”、白虎加人参 汤要“日三服”;还有的是分五次服,如黄 连汤要“昼三夜二服”、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要“温分五服”;猪肤汤要“温分 六服”。

  煎煮方法

  汉代的煎药方式是一次煎煮法,也 就是一剂药加水后只煮一次,然后去药 渣服用。而我们现在通常是采取两次煎 煮法,也就是一剂药加水煎煮一次滤出 药汤后,再加一定的热水进行二次煎煮, 然后将两次煎取的药汤混合在一起再分 成两等份,分早晚两次服。

  有研究表明,一次煎煮法只能析取 药物有效成分的 50%,而两次煎煮法的 第二次煎煮还能够再行析取药物有效成 分的30%。这样两次煎煮法的药物有效 成分的析取效率就提高了60%,现代每1 克或者 1 两的药效就相当于汉代的 1.6 克或者1.6两了。

  基于上述因素,研究者常常以《伤寒 论》的第一个方子、历来被称为群方之冠 的桂枝汤为例进行演算。

  桂枝汤原方剂量是“桂枝三两(去 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二枚(擘)”,如果按照汉代 1 两约等于现代 15 克换算,那么桂枝汤 原方剂量就是桂枝45克、芍药45克、炙 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12枚。

  桂枝汤方后注第一句就是“上五味, 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 滓,适寒温,服一升”。由此研究者认为, 桂枝汤原方的剂量要分三次服,所以现 代一剂桂枝汤就应该取原方三分之一的 量,那么现在一剂桂枝汤的剂量就应该 是桂枝 15 克、芍药 15 克、炙甘草 10 克、 生姜15克、大枣4枚。考虑到现代的两 次煎煮法效率提高了 60%,所以现代剂 量还可以在上述剂量的基础上各味药再 除以1.6,这样桂枝汤的现代剂量就成了 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 克、大枣3枚。这样测算回去的话,如果 经方一剂分三服,那原方1两就可以按3 克简单地折算出今天经方的剂量。

  这个 1 两折 3 克还可以用另一种方 式算出来。因为汉代 1 两等于现代 15.625克,除以1.6就成了约为10克了, 一剂分三服,10克除以3,就成了1两约 为3克了。

  对于其他不以重量计量的药物,比 如以容积计量的,则通常是以对应的现 代容量量取药物之后称重折算成重量量 位;以枚数、长度计量的药物,也是通过 各种方法分别研究出相对应的重量,在 此基础上,可以再通过经方各味药之间 的比例关系换算出现代剂量。如杏仁 10枚4克,麻黄汤中杏仁70枚大致就是 28到30克,约相当于汉代2两,分三服, 那么现代一剂就成了6克。

当前经方现代剂量的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上述经方现代剂量研究过程的基本 逻辑和方法总体上是比较科学与严谨 的,但是在研究和应用中却普遍地存在 着不论原方分几次服都简单地按汉代1 两对应现代 3 克折算、错误地把一服等 同一剂、不能严格遵循经方服法等问题。

  简单地按汉代1两对应现代3克折 算问题

  经方现代剂量的研究,大都采取了 经方一剂分三服为切入点,这样算起来, 现代剂量的折算就是原方1两今取3克, 也有个别地区比如东北地区通常按1两 取 5 克对应。但是我们会发现,经方有 顿服、分温再服、温分三服的,也有分五 次服、六次服的。如芍药甘草汤,原方芍 药、炙甘草各 4 两,方后注里要求“分温 再服”,如果按照上述研究方法,经方 1 两除以 1.6,再分 2 份,那这个方子的现 代剂量应该是白芍、炙甘草各 20 克,而 现在很多中医书籍记载的此方现代用量 却都是白芍、炙甘草各 12 克,如此的药 量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是必然的。

  错误地把一服等同一剂问题

  现代常常用原方一服的量开成一 剂,再加上现在通常将一剂药分两等份 服,那么实际上每一次服用的药量相当 于原方的半服,这样自然会出现病重药 轻、药不及病的问题,对于疗效的影响也 是必然的。

  不能严格遵循经方服法问题

  大部分经方有服药时间要求。如茯 苓四逆汤“日二服”、竹叶石膏汤“日三 服”、黄芩汤“日再、夜一服”、麻黄连轺赤 小豆汤“分温三服、半日服尽”。而我们 现在往往一剂煎煮两次合而分早晚两次 服,如果简单地按照汉代 1 两现代折多 少克计算,这显然是不够严谨的。经方 日三服是一天的量,而我们今天是按一 服的量开一剂是一天的量,那么我们现 在的剂量其实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之一 了。即使是按照经方原方换算成今天一 天的量,对于要求“半日服尽”的方子,疗 效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忽视有些经方需要持续服用不止一 剂的问题

  现代中药通常是让患者自行煎煮或 者药店代煎,但常常都是一剂两煎混合 后分两等份早晚两次服。有的经方需要 不间断地不拘几剂持续服药直到病愈, 而如果简单地按原方分几服折算现代剂 量当然是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的。如桂枝 汤的方后注中,人们大都只注意了“煮取 三升……服一升”,却忽视了“若不汗,更 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 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 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如果服一服 不见效,那就得连续服药,半天时间里就 要服完一剂三服,如果还不行,甚至一天 要服两三剂。如果一天三剂的话,那就 意味着一天要喝九服药,而我们今天一 天只开一服的量,那就相当于九分之一, 这个剂量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分次服缺乏比较研究和思考

  比如两个小汗方桂枝二麻黄一汤和 桂枝二越婢一汤,前者是“煮取二升,去 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后者是“煮取二 升,去滓,温服一升”,那后者的“温服一 升”是一日服一升还是两升?

  再如,桂枝加大黄汤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桂枝加附子汤 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茯苓桂 枝白术甘草汤“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 服”。那么“温服一升”的“煮取三升”要 服几天?“分温三服”是几天服完?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 要从经方服法入手进行分类梳理,以更 加科学准确地确定经方的现代剂量。

经方服法分类梳理

  下面我们就以《伤寒论》为例(共 114个方子,其中2个方子未出方),分类 梳理经方的服法。

  顿服有干姜附子汤和桂枝甘草汤2 个方子。日一服有十枣汤1个方子。两 次服有桂枝二越婢一汤等 26 个方。日 二服有桂枝二麻黄一汤、甘草汤 2 个 方。三次服有桂枝加葛根汤等 26 个 方。日三服有白虎加人参汤等 31 个 方。四次服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1 个 方。五次服有黄连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汤2个方。六次服有猪肤汤1个 方。限时服有桂枝汤、去桂加白术汤、麻 黄连轺赤小豆汤3个方。丸散等剂有五 苓散等18个方。

  关于经方现代剂量的再思考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经方应用效 果,我们有必要对经方的现代剂量问题 进行更进一步的全面、系统思考和研究, 并提出更加明确、科学和精准的经方现 代剂量方案。为此我们可以首先确定以 下几条原则:①任何时候都不宜简单地 以汉代1两对应3克折算现代剂量;②可 以根据经方分服类型分别确定折算量比 关系;③经方的现代剂量要和经方的分 服时间相协调;④丸剂、散剂等剂型只需 要换算而不必折算。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提出如下经方的现代剂量确定方案。

  顿服方:按照经方 1 两对应现代 10 克确定剂量。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 两次煎液混合后一次服用。

  日二服方:按照经方 1 两对应现代 10 克确定剂量,同时要按两次煎煮法, 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两等份,每天早晚两 次服用;或者按经方1两对应现代5克确 定剂量,每天早晚各1剂,同时要按照两 次煎煮法每剂两次煎液混合后顿服。

  日三服方:按照经方 1 两对应现代 10 克确定剂量,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 法,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三等份,每天早中 晚三次服用;或者按照经方 1 两对应现 代3克确定剂量,每天早中晚各一剂,同 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每剂两次煎液混合 后顿服。

  两次服方:经方两次服的方子,如果 按照现行研究逻辑,似乎应该可以按照 汉代1两对应5克折算现代剂量,这样的 话其实就意谓着我们默认了经方1剂是 两天的治疗剂量。但是通览《伤寒论》全 书,笔者感觉张仲景用药颇有宜将剩勇 追穷寇、不除病邪不罢休的意思,除了丸 散剂通常是一个疗程的量,汤药一剂大 都是一天的量。另外,对比“日再服”和 “分温再服”的几个方子,笔者认为它们 应该都是一回事。比如桂枝二麻黄一汤 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而同为小汗方的桂枝二越婢一汤却是 “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这两个方 子的性质和服用法应该是一致的,难道 桂二越一汤的另一服还要再等到第二天 吗?再比如甘草汤是“煮取一升半,去 滓,温服七合,日二服”,而因为服甘草汤 不效而加重了药味的桔梗汤是“煮取一 升,去滓,温分再服”,难道这个桔梗汤不 应该也是一天内再服吗?所以经方原方 两次服的方子我们可以按照经方1两对 应现代10克确定剂量,同时要按照两次 煎煮法,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为两等份,每 天早晚两次服用;或者按照经方 1 两对 应现代5克确定剂量。那就要每天早晚 各作一剂,同时按照两次煎煮法每剂两 次煎液混合后顿服。

  三次服方:经方中三次服方子的逻 辑实际上和二次服的道理是一样的。首 先可以肯定的是,经方三次服的方子肯 定不是三日服的量。而我们今天开方只 开原方三分之一的量一天服,那就相当 于原方是三天的量。但是经方原方三次 服是不是一天的量呢?从几个方子的比 较来看,三次服确实也应当是一天的 量。比如桂枝加葛根汤和桂枝加附子 汤,都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也 就是都是一剂分三服的方子,而属于桂 枝汤加减方同一个系列的桂枝加大黄汤 就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服”。同样的例子还有苓桂剂的两个方 子,苓桂术甘汤是“分温三服”,而苓桂枣 甘汤就是“日三服”。还有一个绝佳的例 子,《伤寒论》第18条讲到“喘家,作桂枝 汤加厚朴、杏子佳”,所以桂枝加厚朴杏 子汤就应该和桂枝汤的服法是一致的, 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煮取三升,去 滓,温服一升”,桂枝汤虽然也一样,但我 们上面分析过,桂枝汤应该放在“限时 服”的方子里,一天甚至有可能作二三剂 服,所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虽然是三次 服的方子,但也肯定不能够分到三天里 去服,最大的可能应该是一日三服。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经方“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的方子就应当一 日三服,即一天服完。这样的话,经方分 温三服的方子的现代剂量可以和日三服 的方子一样折算,即按照经方 1 两对应 现代10克确定剂量,同时按照两次煎煮 法,两次煎液混合后分为三等份,每天分 早中晚三次服用;或者按照经方 1 两对 应现代 3 克折算剂量,每天早中晚各作 一剂,同时要按照两次煎煮法每剂两次 煎液混合后顿服。

  退而求其次,如果我们不能够就三 次服和日三服等同达成共识,我们也应 该至少可以考虑三次服的方子一天内要 服两次。这样我们可以考虑经方三次服 的方子按照 1 两对应现代 6 克确定剂 量。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按照三次服和日 三服等同的量确定经方的现代剂量。

  四、五、六次服方:《伤寒论》里,四次 服的方子只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五次 服的有黄连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 汤,六次服的只有猪肤汤。就像现在我 们不可能开一剂药让患者喝四五天一个 道理,当年张仲景开这几个方子也不可 能这样,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经方无论一 剂四服、五服还是六服,都应该是一天的 量。如当归四逆汤是“日三服”,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温分五服”,后 者是前者的加减方,同样的方子不可能 一个开一天的量,而另一个却开的是五 天的量。另外,张仲景也不可能开个方 子一剂让患者分六天服,所以猪肤汤“温 分六服”也应该是一天六服。

  基于这样的思考,经方四次服、五次 服、六次服的方子我们可以一概认为是 一剂一天的量,所以它们的现代剂量都 可以以1两对应现代10克折算,一剂药 煎煮两次,药液混合后分别分四、五、六 等份,一天内分时服完。以这样的逻辑 再回头思考,也就更可以确信分三服的 方子也必定是日三服了。

  限时服:限时服的方子有桂枝汤和桂 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麻黄连轺赤小豆 汤3个方子。关于桂枝汤的服法前面已经 谈过。桂附去桂加术汤是“分温三服。初 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 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分三服,第一服后 半天后再一服,应该是再过半天再服第三 服,所以也是一剂分三服、一天服完。麻 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分温三服,半日服 尽”,一剂药分三服,半天服完,那么就需 要从喝完第一服后三小时左右喝第二服, 再过三个小时左右喝第三服。 所以关于经方限时服的方子的现代 剂量,也应该按照原方1两对应10克折 算,然后两次煎煮混合药液后原方分几 服就分几等份,按规定时间间隔分服。

  丸散等剂:丸散等剂,因为没有二次 煎煮提高药材利用率的问题,所以就不 存在古今的折算,而只有一个换算问 题。所以经方丸散剂应当以汉代1两等 于15.625克换算为今制,凡以容积、长度 计量的药物等比例换算即可。

  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按照上述几 条规则换算或者折算为今制后,在服用 时要特别注意那些一服或者几服后见效 即“止后服”的情况,坚决不能因为担心 浪费而继续服用。如“分为二服,温进一 服,得吐者,止后服”的栀子豉汤、栀子甘 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 子干姜汤“;取二升”“温服一升。得快利, 止后服”的大陷胸汤;“分温再服。得下, 余勿服”的大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 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 服之”的小承气汤“;一服汗者,停后服”的 大青龙汤“;若一服愈,余勿”的桃花汤。

郝万山

郝万山,男,汉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工作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门诊部。是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郝万山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