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老认为,妈妈爱宝宝,不仅要有爱,更要有文化,有智慧。在此,郭老把几个孩子们常发生的 却又常被错误治疗的病讲给妈妈们,希望能唤起妈妈们的重视,帮妈妈们真正解决问题。
解析宿食发热——宝宝发热最常见的类型
我想对天下妈妈们说几句话:为了我们孩子们的健康,我们把爱给他们,但要爱出个健康快乐的宝宝。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说,孩子发烧了,怎么办?妈妈们都知道去医院, 去最好医院。孩子进医 院就退烧,用冰袋去物理降温,用激素降温,用抗生素消炎……你怎么办? 流感用激素退烧而成肺炎, 再退烧成了肺感染,又怎么办呢?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妈妈们只有爱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文化、有知识在能有健康的爱。我经常 见到妈妈们会不知所措,或是爱与愿违的情况。这是个文化与医学的知识问题。我不可能在几篇文章中 把这些知识全部传达给诸位。我想,把几个孩子们常发生的却又常被错误治疗的病将给妈妈们。
孩子发热,要认清“热型”
孩子发热,体温升高,我们怎么对待发热?我说千万别不问原因就退烧。只要不问原因就退烧,一定是错的。
我们一定要看发烧是个什么“热型”。我说的“热型”是指发热的类型,不同的热型是不同的病。也有 不同的治法。所以要认清“热型”。
发热可分为以下五个“热型”
一、发热饿【恶】冷【发烧,但是非常怕冷】
二、发热恶风【发烧,有点怕冷】
三、发热恶热【发烧,怕热】
四、寒热往来【时而怕冷,时而怕热】
五、低热不澈【撤】【低烧不退】
这些热一定要识别清楚,绝对不能模糊。今天我说一个孩子常见的发烧病。
宿食发烧是发热恶热中最常见的情况
孩子发烧了,体温 38℃至 40℃。不要怕,抽风也不要怕。因为人害怕了,智慧就没有了,惊慌 就要失措。先看孩子大便怎么样?食欲怎么样?观察孩子发不发冷?肚子脐上脐下胀不胀?痞不 【有没有块状物,这里多指气痞】?前一天吃过什么?喝过什么?舌上有苔没有?苔厚或薄?孩子情绪怎么 样?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你便可以给孩子买药吃;吃下病便好了。如果你把孩子送医院也可以,但必 须知道这个病怎么治是对的,怎么治是错的。我只能告诉你对上述的问题怎样去弄清楚。
一辨孩子发烧是否发冷?
孩子的发烧不发冷。怎么知道不发冷呢?会说话的孩子可以问,没学说话的孩子也可以观察。 孩子卧床的姿势如果喜欢蜷卧,这是冷的姿势;如扬手掷足仰卧喜欢凉,这是不发冷。
发热不冷的热型确定了。
二辨孩子大便是否通畅
再看孩子大便怎么样?如果前一天没大便,或 24小时内没大便,看肚子:脐上脐下胀不胀? 如 肚子鼓着,用左手四个指头轻轻按在肚子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叩击左手四指背,听声音。如发出的声音是 左手指的声音,那肚子是不胀的。如叩击左手指发声是肚子里有气体的声音,这是气痞。因宿食不消化停留在胃 中或横结肠有气体都会发出砰砰的声音,这是宿食不消化的气痞发热。这种情况身体发烧 39℃至 40℃ 以上那怕抽风不要怕,只要一通大便,6至8小时即退烧。
宿食发热,通便即可退热
这个病属于外源性疾病,是因为食物吃得太多,或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胃里太满,胃蠕动下降, 和宿食停留在肠中发酵产生了气体,妨了肠蠕动。这些停留的食物不能消化,产生的热量, 都由循环把热 量带到身体表面,用温差向外散热。这种散热方式就是宿食发热的机理。既然是这样,物理降温就没有治疗的意义。 如用抗生素或激素退热就是个错误。而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只能通大便把宿食排出去。因此这个发热虽高到 39℃、 40℃不要惊慌。
方法一:三黄片通便退热
如果家中有“三黄片”(大黄、黄琴、黄连)研碎吃下去,效果比整片吃快些。
用量上: 一 周岁的孩子每服 2片;三周岁的孩子每服 3片,四、五周岁的孩子每服 4片;六周岁以上每服 5片。
六小时后服第二次。大便通了即可停服。只要大便通下来七八个小时便退烧。
服药期间,需少吃食物,以防复发
切忌服药期间吃食物,病必然不能愈。只可喝白开水。大便通下来,烧退了,等孩子要吃的时候再少 量给吃一点流食,千万不要多吃,不要吃肉、油腻、海鲜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因为宿食虽然通下了,但未 必下干净了,这时如又多吃了,会再一次造成宿食发热。告诫母亲们千万不要把爱用错。
方法二:宝宝退热的饮片小方子
如果没有三黄片,也可以用下面这个中药饮片处方:
大黄 10g、黄芩 20g、黄连 15g
以上三味药,用净水烧沸,取 250毫升【半瓶矿泉水的量】,浸渍一小时,搅和几次,滤去渣滓。
一周岁每服十五分之一。
两 至三周岁每服十分之一。
四至五周岁每服十分之二。
六至十周岁每服十分之三。
十周岁以上每服二分之一。
服药时宝宝呕吐勿惊慌是正常的排异反应
服药时如孩子呕吐了,不是坏事,吐出的宿食越多越好。如吐过两次,吐出的没消化的食物较多,可 以不用再吃药就病愈了。如吐出的东西不多,便再吃一次药,通大便即可痊愈了。吐与大便都是把宿食排 出来,都是排异的效果。
在我行医数十年的观察中,母亲们、爷爷奶奶们,多数是惟恐孩子饿着,担心孩子缺营养,似乎是营 养越高越好。极少数有考虑孩子吃多了生病的。民间有句流传很久的谚语:“要得小儿安, 常带三分饥 与寒。”中医有“损谷养胃”的说法。“损谷”是什么?少吃饭则养胃。
郭生白。 郭生白(1927—2011),名春霖,字润物,号生白,河北省武强县人,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幼承庭训,以《伤寒杂病论》为重,稍长,涉猎群书。于北平(现北京)受业于李荩卿先生,学习古文